https://www.canyin365.net

方便面被外卖打败了,那么自嗨锅的命运如何呢?

深夜十一点,刚加完班的张月铭(化名)想吃一顿夜宵,打开外卖软件,有了新发现——小区附近开了家螺蛳粉店。

螺蛳粉爱好者张月铭迅速下单,并在30分钟后收到了一碗热气腾腾、配着新鲜蔬菜和煎蛋的螺蛳粉。

自此,张月铭很少再在各线上购物节蹲守螺蛳粉的优惠活动,每一次想吃螺蛳粉时,张月铭都有了更方便的选择,点外卖。

“毕竟,这还需要自己去煮,想吃新鲜蔬菜和煎蛋还得自己准备,口味、价格和外卖也差不了多少。”像张月铭这样的消费者还有很多,当外卖的普及度越来越高,他们越来越难被方便食品所打动,哪怕是类似螺蛳粉一类的小品类或高端化的方便食品。

要知道,几年前的学生时代里,张月铭还将方便面视作夜宵的不二之选,和室友们席地而坐共同分享一碗方便面,更是珍贵的美好记忆。

但在所谓的消费升级浪潮中,方便面最大的特征“方便”被新兴的“外卖”所超越,张月铭们对食物也有了更多的要求,健康”代替“便宜”成为消费的新趋势,小品类方便食品品牌们则趁虚而入。  

自嗨锅、莫小仙等自热火锅采用了更为积极的策略,他们盯上了各种综艺和影视剧,让明星在综艺上吃“自嗨锅”,演员们在《沉默的真相》里吃“莫小仙”……

几乎一夜之间,仿佛“半个娱乐圈都在吃自嗨锅”,而曾经也火极一时的方便面,却被遗忘在隐秘的角落。

1 被遗忘的国民记忆    

拆开一桶泡面,倒入滚烫的开水,再加入蔬菜包,盖上盖子,用一本书压住,别忘了把酱料包一并放上加热。几分钟后,掀开盖子,加入酱料包,在淡黄色的面汤中搅拌开来,香气扑鼻而来……

大概没有人会对这一场景感到陌生。

作为全球最大的方便面销售国,方便面曾经在中国持续了十几年的辉煌,一度漂流在绿皮火车、学生宿舍、建筑工地和窄小的出租房里,象征着一段略显拮据、又艰苦奋斗的日子——这样的局面曾在奥运期间成为巅峰,2000-2011年被称为方便面的“黄金时间”。

其中,2005年,中国方便面产量跃居世界第一,彼时的方便面总产量437亿包,折合327.9万吨,同比增长18.6%,销售额为298.4亿元。2011年则是方便食品近十年来的发展高峰,相关企业注册量达到1.2万家。

“从某个角度来看,方便面的风靡历史是难以再造的,毕竟,很少能有食物像其一样在短短几十年间打破地域限制,在全国各地都打开一个口。”一位方便食品行业的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,这和其特点不无关系,泡制方便且闻着很香,便宜且管饱,这些特点使其消费人群覆盖面很广,“哪怕大家都知道它不营养。”

另一方面,方便面对于很多群体曾有着难以替代的意义。“以前在学校,夜宵就只有方便面这一个选择,和室友分享同一桶方便面是非常香的。”的确,张月铭的经历几乎算得上国民的共同记忆,“包括当时很多创业团体加班等等,肯定都是离不开方便面的。”

于是,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,康师傅和统一踏足而入,并迅速抢夺市场高地,康师傅推出了他们的经典产品“红烧牛肉面”,开始大量出货;统一则在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后,针对不通过地区推出不同口味的方便面。

与此同时,还有今麦郎、白象、巧面馆等方便面品牌瓜分着这一看似潜力无穷的市场。

但令人有些意外的是,随后几年,这一“国民记忆”逐渐被遗忘了。

这一过程是悄然却迅速的:世界方便面协会(WINA)的数据显示,从2013~2017年,中国市场的方便面需求从462.2亿份下滑至389.7亿份,累计下滑了约15.7%。

 方便面被外卖打败了,那么自嗨锅的命运如何呢?

资料来源:WINA、智研咨询整理

市场的骤变背后,是相关企业的慌乱,2016年康师傅的员工达七万人,市值一度达到1500亿港元,彼时其财报显示,泡面业务为康师傅贡献32.392亿美元(约合221.3亿元人民币),占总收益的38.69%,同比缩水10.34%,而到了2019年,康师傅市值更是不到700亿。而统一的方便面业务增速也呈现出放缓态势。

经销商们的感受则更为直观,“批发一箱24包的袋装油炸方便面,毛利本就不多,大概在0.5-1元钱之间。虽然方便面市场仍然不小,但是我们这些中小批发商本来就没有什么利润,大部分利润被厂家和零售商赚走,批发商全靠薄利多销。”在西南地区从事食品批发的方便面经销商刘洋洋告诉锌刻度,近几年,随着销量逐年下滑,很多片区的批发商因为难以完成销售任务,几乎很难再挣钱。

2 外卖来了,泡面的“黄金时代”走了  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