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canyin365.net

宝宝不哭:被解雇的餐饮机器人也有明天

机器从诞生第1天就自带使命:先解放人类的身体,再增强人类的大脑。

餐饮业的第一批机器人员工们,入职之后工作勤勤恳恳,但还是因为设计缺陷不断迎来差评和下岗。

但是,宝宝不哭,只要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,一定会有自己的春天。

宝宝不哭:被解雇的餐饮机器人也有明天

01 腿脚受宠,手脑解雇的餐饮机器人  

丘吉尔说,不要浪费一场危机,危机之下送餐机器人开始在餐饮行业走红。

比如,疫情之下4家店倒闭3家的上海某餐馆,在疫情恢复后的最后一家店大胆租用传菜机器人,在疫情期间大起大落的客流中,有效缓解了人手不足问题。

一天工作18个小时,效率高,传菜的数量顶得上1-1.5个劳动力。每月租金1500,比月工资4000的传菜员便宜两倍有余。同样位于上海的丰茂烤串部分门店也表示能让机器干的活,尽量不让人干。

不怕苦不怕累,一个能顶两个用。在腿脚功夫上的高效率使得送餐机器人开始走红并逐渐普及。

相比渐入佳境的腿脚功夫机器人,执行炒菜料理等难度系数较高的手脑功夫机器人却正在面临解雇。

最早被解雇的是一个来自英国的迎宾机器人,因为大脑不够发达,对于顾客的询问答非所问,最终导致投诉被解雇。

头脑不太行,在今年开业的碧桂园“天降美食”机器人餐厅同样出现。

进入餐厅、手机下单、机器人炒菜,云轨送菜,看起来仿佛餐饮机器人一切成熟。但是走进后厨,20余种,40余台烹饪机器人在工作,涵盖炒菜、汉堡、咖啡、调酒、粉面等众多品类。

每个机器人只会一道菜或者一个品类,在中餐丰富的烹饪方式和饮食习惯面前,被虐的几乎0智商。

高达2000平的面积,高昂的机器人密集布局,对于传统餐厅来说,几乎不具备复制移植性,也只能成为一种理想概念。

在丰富的中餐面前扛不住复杂,在标准化的西餐面前,国外的机器人月亮也不圆。

2018年食品制备自动化公司Miso Robotics推出汉堡机器人Flippy,当时据称每小时可以制作300个汉堡,不过之后就因动作太慢被辞退。

02 火爆之下迎来机器人解雇潮  

不止餐饮行业,不拿工资的机器人在其他行业同样也被曝解雇潮。

宝宝不哭:被解雇的餐饮机器人也有明天

《华尔街日报》11月3日报道称,沃尔玛终止与Bossa Nova 的合同,解雇其旗下的货架巡检机器人。

本来受疫情影响,沃尔玛宣布将机器人部署范围从350家门店扩展到1000家,但最终10个月过去交付500家以后迎来解雇。主要原因是沃尔玛觉得不如人工划算。

根据科技媒体统计,2018年机器人火爆以来,试运营两年,今年被辞退新闻频繁爆发。

比如日本的机器人酒店因效率低下「解雇」一半机器人;特斯拉工厂过度自动化导致 Model 3 产能爬坡缓慢;阿迪达斯关闭机器人工厂也被推测是成本高昂且无法大规模生产。

不管用人还是机器,本质上来说,依旧是个劳动力成本问题。 当机器人的使用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达到拐点,企业才会有动力去使用机器人降低成本。

03 不够灵活,鸡肋的24小时体能  

虽然餐饮机器人腿脚速度出众,但是在手脑效率上并没有任何优势。

以咖啡、调酒类协作机器人为例,亚洲新闻记者曾经做过一场调酒比赛,最终在制作时间上机器和人打成平手。

虽然制作时间上打成平手,但是机器人研发商仍然认为此类协作机器人的效率是人的三到四倍,在厂商看来效率提升主要取决于你让机器人工作的时间。

区别于工厂24小时生产的效率逻辑,餐饮具有明显的高峰低峰期。通过拉长时间来偷换速度的效率提升,对于非24小时的餐饮行业来说并不可行。

机器人可以工作24小时,基本上不需要停工期,通常不会生病。但是餐饮没有24小时的用餐高峰,没有人可以服务的时间里,24小时体能看起来确实鸡肋。

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解雇无压力,可以随时放弃。

04 大趋势里的小波折    

即使种种不顺利,但是餐饮行业目前仍然是机器人研发商最看重的赛道。

相比酒店、医院等行业,餐饮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最为庞大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