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canyin365.net

餐饮人渡劫实录:从“团灭”到“重启”

一块巨石崩裂后,有人绝望,有人看到裂缝透出的光。疫情制造的“冰川时代”终将过去,餐饮业蓬勃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,在新消费飞驰的呼啸声里,餐饮人也将进入另一番光景。 

“餐饮业之所以绵延千年不绝,而且进化不断,成为世界上最强韧的行业,恰恰是因为每个餐馆都是脆弱的,每分钟都有餐馆关门破产。”

这句话源自塔勒布的《反脆弱》一书。听起来像一个悖论,但把这句话嵌进2020年的大背景,却是我们共同见证的现实图景。

疫情下的餐饮业,既脆弱,又强韧。阵痛与新生,转型和自救都是常态。

2020年,是餐饮市场风声鹤唳的一年,多少老字号折戟沉沙,多少头部玩家艰难行走。

我们看到了,狗不理包子经历“差评报警”事件后一蹶不振;年营收50多亿元的餐饮巨头,其创始人只能无奈向媒体感叹“现金流将撑不过3个月”。

2020年,也是餐饮人创新谋变的一年。不管是顶着历史光环的老字号,还是有资本加持的后起之秀,都正在打破行业传统边界,创造新的消费场景。

我们看到了,老字号全聚德在门口摆起了“菜摊”;紫光园逆势新开79家外卖小吃档口,探寻新的增长点;眉州东坡24小时内在超市连开4家门店,出售半成品;有25年历史的永和大王,走进了李佳琦的直播间……

所幸,餐饮业逐渐从负增长中复苏。《财经》新媒体近日采访眉州东坡、西贝、紫光园、峨眉酒家、凉皮先生等多家餐饮品牌获悉,多数门店的营业额已恢复至疫情前的七成往上。

然而疫情一天不消失,盘旋餐饮人头顶的危机感就没有解除。眉州东坡相关负责人向《财经》新媒体透露,由于疫情不稳定,这几天北京门店营业额略有下降。

回望2020年,在北京经营湘菜馆逾十年的老李对《财经》新媒体说:“我的状态就一个字,‘熬’。眼睁睁看着饭店从年初的9家变成了1家……”疫情斩断了老李的连锁餐饮梦,他现在的目标是“活着就好”。

“熬”字当头的2020年已经过去,2021年会有属于餐饮人的诗和远方吗?

告别舒适区  

位于朝阳区双桥路的湘菜馆,是老李硕果仅存的门店,也是他在北京开的第一家店。显然,这家店承载了老李的某种念想。“为了保住这家店,我绞尽了脑汁,甚至卖房。”

疫情防控期间,哪怕店内从早到晚没有一个顾客,老李也坚持亮灯。“心里够苦了,店里得亮堂。”

事实上,2019年老李就倍感煎熬,“不仅堂食客流水不稳定,外卖也挣不到钱,做餐饮太难了。”

“难”的不止老李一个。老字号紫光园总经理刘政也向《财经》新媒体感慨“餐饮业越来越难做”。

3年前,有人问刘政:“餐饮业有门槛吗?”彼时餐饮正处于风口,刘政的回答是:这个行业门槛很低,几乎什么人都能做。

而今刘政有了新的答案。他认为餐饮业的从业门槛及竞争维度越来越高,经历疫情洗牌后,餐饮人要面对的困境或许更为复杂。

多位业内人士也向《财经》新媒体传递出这样一个共识:“既当厨子又当老板”,地摊式起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。进化到今天的餐饮业,已然发生了巨变——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,从业人员从厨师到职业经理人,再到跨界资深创业者。

而这场疫情,更是倒逼餐饮人集体告别舒适区,有的降价促销,有的发力外卖,有的和优势平台“共享员工”,有的研发半成品。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2020年1-11月全国餐饮收入34578亿元,同比下降18.6%。

尽管疫情让餐饮业遭受重大打击,但也促使企业提升转“危”为“机”的能力。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傅成龙向《财经》新媒体指出,一些经营正餐的企业,尤其是餐饮老字号,在经营传统菜品的风味、制作、营销上会有创新,将借助成熟的供应链和中央厨房的生产力,在餐饮食品化、零售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。

疫情“催化”下,餐饮业零售化进程提速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《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的影响调研报告》显示,超过60%的餐饮商家将加码餐饮零售化,进军相对标品化的半成品菜领域。

《财经》新媒体了解到,眉州东坡疫情下24小时内开发线上小程序卖菜,并售卖东坡肉、梅菜扣肉、金饭碗毛血旺火锅等半成品菜;紫光园与食品加工厂合作,在微店等渠道上线多款半成菜品;西贝新开的“贾国龙功夫菜”门店内,没有厨师、厨具和摆盘,所有菜品都是速冻半成品,陈列在货柜里。

从“餐饮”到“食品”,从新零售到新消费,摆到餐饮人面前的挑战已不断加码。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《财经》新媒体指出,经此一“疫”,今后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会将堂食、外带、外卖和零售这四者结合起来,拓宽餐厅营收渠道和消费场景,从而提高门店抗风险能力。

重仓“小而美”  

“那一刻,我感觉危机来了。”2020年春节期间,刘政看到通州一家门店大厅就座率不到一半,退订电话不断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