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canyin365.net

“科技种养大王”走向东盟的“蚝情壮志”

  (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·大美边疆)“科技种养大王”走向东盟的“蚝情壮志”

  中新网钦州5月23日电 题:“科技种养大王”走向东盟的“蚝情壮志”

  作者 翟李强 杨强

  60多岁的郑宏明体型精干,呈古铜色的皮肤,配上一头蓬松小卷的“刺猬”发型,令人印象深刻。他是“中国大蚝之乡”广西钦州市大蚝产业的“领军人物”,从事生蚝养殖已近40年,在业内可谓家喻户晓,被官方评为“科技种养大王”。

  钦州大蚝,学名近江牡蛎、香港牡蛎。当地官方介绍,钦州是中国大蚝主产区及苗种供应地,大蚝养殖面积、产量、苗种生产在华南地区均排第一位,种苗主要供应广西、广东、海南、福建等省区以及越南。2021年钦州市大蚝养殖面积15万亩,产量29.7万吨,年产蚝苗达1.3亿支(串),大蚝苗种及养殖产值突破30亿元(人民币,下同)。

钦州港龙门七十二泾海域的蚝排。 翟李强 摄

钦州港龙门七十二泾海域的蚝排。 翟李强 摄

  据钦州地方志记载,早在300多年前,居住在北部湾海域钦州湾一带的渔民便已开始采蚝、食蚝。新中国建立初期,当地开始人工养殖大蚝。1956年钦州第一个国营蚝场成立,养蚝业进一步发展。及至1985年,钦州湾及大风江一带已拥有一个国营蚝场和三个集体养蚝场,以及100多个养蚝专业户和联合体。现今,大蚝产业已成为钦州沿海渔民主要增收产业之一。

  中国改革开放后,国营蚝场和集体养蚝场逐渐转为民营。郑宏明自1983年开始致力于大蚝养殖,在过去近40年里,他承包蚝场,又承包滩涂、海域,从改用水泥柱养殖替代传统投石养殖,到如今当地普及的用水泥串在浮筏吊养方式,他总能开行业之先,推动了钦州乃至整个广西北部湾养蚝业的发展。

郑宏明(右)和他的新型蚝排。 翟李强 摄

郑宏明(右)和他的新型蚝排。 翟李强 摄

  近年来,钦州市通过实施大蚝特色产业提升工程,扶持养殖龙头企业、养殖大户开展深海大蚝标准化吊养示范,钦州大蚝产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,形成以钦州港龙门七十二泾海域为中心的连片万亩大蚝养殖基地5个,标准化大蚝吊养基地15个。当地加工生产的原汁蚝油、蚝豉系列产品畅销粤港澳地区。

  “目前钦州市有4万人直接从事生蚝养殖,带动相关行业就业人员有6万人,育苗—养殖—销售一条龙的大蚝产业化经营体系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。”钦州市农业农村局水产工程师钟方杰说。

肥美的生蚝。 翟李强 摄

肥美的生蚝。 翟李强 摄

  郑宏明现在是钦州市大蚝协会会长,他名下企业被冠为“钦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”。名声在外,时有文莱和日本业内人士到钦州与之交流。2013年,郑宏明在文莱成立新公司,首次与文莱方面开展大蚝养殖合作。2016年9月,他联合有关企业在中国—东盟博览会上与文莱签署大蚝育苗、养殖、加工及销售一体化项目合作,并派驻技术人员在当地进行业务指导。

  郑宏明的大蚝养殖事业并不总是一帆风顺,2014年的超强台风以及当前仍在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,让他的“蚝情壮志”颇受打击。与此同时,近两年来由于气候和海况等诸多因素影响,天然蚝苗培育成活率出现波动,也令他备感忧虑。

  但养蚝人没有坐以待毙,郑宏明再次成为先行者。早在2018年,他就牵头开始人工繁育蚝苗技术的相关研究,如今已经建成两个人工育苗场。去年他的育苗场共育产300万串蚝苗。

  钟方杰说,人工繁育蚝苗技术在当地方兴未艾,这是钦州大蚝产业种苗培育的一个新路子,目前已建成多家专门从事人工繁育蚝苗的企业,为大蚝苗种供应提供保障。

在钦州大蚝(核心)示范区,工作人员展示养了数年的大蚝。 翟李强 摄

在钦州大蚝(核心)示范区,工作人员展示养了数年的大蚝。 翟李强 摄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相关文章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