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canyin365.net

非遗传承:胀破肚皮还想吃的美食“当阳一绝”——焦盐饼子

文光福

历史文化名城湖北当阳市。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周新仕摄

  历史文化名城湖北当阳,自古以来就是美食文化的宝地。一款令人垂涎的传统美食——焦盐饼子,历经上千年的世代相传,至今仍在佛土古镇慈化寺一花独秀。经久不息地散发着它的独特魅力,历久弥新地焕发着“当阳一绝”“当阳名品”的勃勃生机。

  每天清晨,来自当阳东西南北的芸芸食客,或开汽车或驾摩托,专程赶早场。在慈化向阳路和慈窑路十字路口的两家饼饧铺,排着长队,翘首以待地吞着口水,成十成百地网落于怀,满脸喜色地带回家,犒赏着亲朋好友们猎奇的美食欲望。

焦盐饼子。

  焦盐饼子作为传统美食,究竟已有多少年的历史,无从考证,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印证了它历史的久远: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张世诚,曾将"八月十五子夜杀鞑子"的号召令写成纸条,包藏于焦盐饼子或月饼中。老百姓食用焦盐饼子,就会看到里面包着的起义号令,以同时发动起义。由此可见传统美食焦盐饼子至少见于宋代。可见其历史悠久,非同一般。

  焦盐饼子这种面食制作很讲究。是"焦、咸、甜、酥、软、香"口感六合一的独特食品。

烘烤炉灶“高炉子”。

  高炉子是它的烘烤炉灶。它是将一口扁锅倒扣在泥巴炉灶上,并在锅顶抹上泥巴以保持灶内温度的特制炉灶,因为它安放在一个约1.5米高的木架上,位置很高,便于站立操作,所以俗称这种炉灶叫"高炉子",从而这种炉灶烤出来的饼子又叫"高烙饼子"。

  高烙饼子用以烘烤的燃料是"白炭",即木炭。既火力大又无柴烟味,由于木炭价格如今已位居高价,自然也就逼高了焦盐饼子的成本。曾有人为了降低制作成本,尝试用煤炭作燃料,然而效果极差。不仅饼子炕不"泡",而且充满煤臭味,口感很差。

焦盐饼子的“胚子”。

  慈化寺古镇的两家饼饬铺,都是百年老字号的经典传承。其制作手艺是极具观赏价值的。站在案板前,只见那灵巧的双手,忽而沾上水,把案板拍得“叭叭”作响,忽而把揉着的面料上下翻转,那充满幽默而带劲的动作,恰似精彩的表演,那种观赏的快感甚至比吃饼子还过瘾。师傅将“醒”好的面切下一坨放在案板上,撒上一把灰面,将面坨揉成圆长条形,再左手握住条面,右手将条状面揪成一个个“胚子”,整齐地一排排放好。然后便开始作包“记子”的准备工作。

盐面糊。

  这种焦盐饼子之所以冠名"焦"和"盐",除了靠木炭火将其烘烤变"焦"外,另外功在于一个"盐"字。这里的"盐"字,很讲究。他拿一个钵盂装上面粉,在面粉中加入适量食盐,再倒入食油少许,加水拌和成盐面糊即可。这时只见师傅抓起一个面"胚",两手反复搓揉成圆柱状,再用手往下一按,:便成为饼状,师傅在饼状面上揪下一小坨,将其往盐面糊缽盂里蘸一点盐面糊,然后将它放入饼状面胚中间进行揉捏,使之成为一个个柿饼状的"记子"。

  待一个个记子包好后,只见师傅将右手在盆中沾上水,左手持"记子",右手"啪"地一拍案板,借着手上的水分,右手按在"记子"上,像磨墨一样不断地下压转动着手掌,使"记子"逐渐变成圆圆的面饼他再以手蘸水,另一支手反转面饼,倒放在右手手背上。这时师傅手托面饼,轻快地以手沾糖稀,爽快地抹在面饼上,再抓一小把芝麻,撒盖糖稀,反转换手,转身走向"高炉子",将面饼以手托起伸进火红的灶膛,只听"吱"的一声,便将面饼反贴在正热烫的锅面上。

师傅将面饼以手托起伸进火红的灶膛“贴饼子”。

  炉灶中木炭火正旺,师傅如没有专业功夫,恐怕早把手臂烤出了血泡。待锅面上陆续贴上一个个面饼后,只见先前贴上的面饼已经炕"泡"泛黄,香味四溢。师傅便左手持铁铲,右手执铁环。以铲反铲锅上已炕熟的饼子,以铁环接住,拿出灶口。这样,一个个黄金甘色的焦盐饼子便算做成了。旁观者看一眼这刚出膛、正冒热气"泡呼呼"的焦盐饼子,那满满的焦味、甜味、香味、咸味,酥味怎能不叫人抿着嘴唇"咕咚咕咚"地直吞口水咧。

贴在炉顶锅面正待出炉的“焦盐饼子”。

  焦盐饼子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。最常见的是包裹油条吃。在盐饼子边沿上撕开一个小口子,将油条一折折塞进饼子的"腹"中,形成厚厚的美食,你得张开大口啃食饼子与油条的综合味道,让你饱吃不厌。焦盐饼子也可以以刀切成块条状,放在锅里加油烘炒,然后加水煮食,味道津津,颇有嚼劲。冷凉了的焦盐饼子还可以进行油炸,那又枯又焦,又软又酥的感觉,让你胀破肚皮还想吃。特别是农忙的栽秧季节,坐在田头,喝一口三匹罐茶,嚼一口冷粑粑,那嚼劲,让你陡添三分力气。如果在焦盐饼子肚心填入农家豌豆酱,那咬一口的辣味香味甜味酥味,会让你终生难忘。

  这样一种传统美食,千百年来曾在当阳各地普遍盛行,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,逐渐淡化消逝,目前唯有古镇慈化寺一地尚存两家饼饬铺。

作者:文光福

作者简介:

  文光福,中华诗词学会会员,湖北省诗词学会、影视协会会员,原当阳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。出版有《文光福小戏小品创作获奖作品集》,舞台文学《洁白的芦花》专集和《当阳民俗风情》专集等书籍。另有诗词、散文、民间故事等作品散见于国内报刊杂志和新媒体。

  欢迎关注今日头条“华凯文萃”,更多历史人文和精彩传奇与您分享!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