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canyin365.net

救救回锅肉!

到底谁能代表川菜?

在这件事上四川人各执一词,有人说是肥宅快乐的火锅,有人说是大道至简的麻婆豆腐,还有人说是最家常的回锅肉......

这场战争永远也不会有结论,但谁也没想到,最先败下阵来的居然是回锅肉。

手艺失传了吗?没有。四川人口味变了?不可能,四川人忘了啥也忘不了回锅肉。

只是因为,猪没了。

做回锅肉的猪,马上就要没了。

救救回锅肉!

 救救回锅肉!

川菜大师彭子渝先生说,从前炒回锅肉,用的都是成华猪。  

这是一种生长在成都平原的土猪,黑不溜秋、肥头大耳,看上去没什么过猪之处。

然而,在文学大师李劼人先生的名著《死水微澜》  里,成华猪的肉味,是这样的:

它的肉,比任何地方的猪肉都要来得嫩些,香些,脆些,假如你将它白煮到刚好,切成薄片,少蘸一点白酱油,放入口中细嚼,你就察得出它带有一种胡桃仁的滋味  ,因此,你才懂得成都的白片肉何以是独步。

肥润脆嫩的成华猪,是炒回锅肉的最佳原料,没有之一。

回锅肉,顾名思义要两次下锅。

猪臀肉煮到八成熟,切成薄片再下锅,葱段、蒜苗、永川豆豉、郫县豆瓣注入灵魂,烈火爆炒,香辣扑鼻,直把肉片熬出油来,微微蜷曲成“灯盏窝”,窝里能盛一盏油。

 救救回锅肉!

©  美食作家王刚R

今天在外地,随便点一盘回锅肉,肥肉还勉强能吃,瘦肉十有八九是柴的,越炒越硬,熬成了肉干。

传说,只有皮薄肉厚、脂肪丰富的成华猪后臀,炒出来才不柴不腻,蜷曲的肉片挂在筷头,微微颤抖,油光闪烁,是肉最本真的诱惑。

这样的回锅肉,才是川人的还魂丹 ,一口接一口,脆嫩款待了舌尖,油盐滋润了身心,瞬间满血复活。

然而这种回锅肉,如今越来越难吃到了。

随着养殖数量逐年减少,成华猪到了濒临灭绝的时刻。  2010年10月11日,成都市专门设立的成华猪保种场里,共有100头成华猪。同一年,中国野生大熊猫的种群数量,是1864只。如果世上再无成华猪,真正的回锅肉,也就不复存在。

人间再无回锅肉。

所以,中国土猪到底发生了什么?

 救救回锅肉!

20世纪下半叶,中国的猪,经历了一次史诗级偷梁换柱  

其变化之彻底,让今天的中国人,几乎毫无察觉。

去问一个年轻人,猪是什么颜色?对方十有八九回答:白色。

看过《小猪佩奇》的小朋友会说:粉红色哒!

 救救回锅肉!

事实是,“猪是白的” 这一概念,在中国也不过三四十年。

猪的古称,有“乌金”“黑面郎”“乌将军”,又有“乌鸦站在猪身上——谁也别嫌谁黑”之类俗语,说明从前,在中国人心目当中,黑色才是猪的主流  

中国第一名猪,二师兄猪八戒 也可以现身说法:

1927年的《盘丝洞》,是我国现存最早的《西游记》题材电影,片中猪八戒是黑色的。

 救救回锅肉!

©  奇爱博士

1962年的戏曲电影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》,猪八戒的绍剧脸谱也是黑色。

 救救回锅肉!

然而,到了我们最熟悉的1986版电视剧《西游记》,它已是一头大白猪了。

 救救回锅肉!

▲一张自带BGM的剧照

二师兄突然“脱非入欧”,只能说明一件事:

至晚到1982年 ,也就是央视版《西游记》开拍那年,中国人对猪毛色的认知,已经产生巨大变化。  

其间,必然发生过一次深远的变革,才能让人们忘掉八戒的本色。

这场变革,始于上世纪50年代“洋猪”来华  

 救救回锅肉!

1950年,中国第一次小规模引进苏联大白猪,60年代,开始大规模引进原产英国的约克夏猪。

1963年,丹麦长白猪登陆中国;1972年尼克松访华,又捎来两头美国杜洛克猪。

这些猪的标志,都是通体白色。

 救救回锅肉!

▲1960年,邮票上的猪还是黑白花色

但那时,“洋猪”的引进,整体规模并不大,养殖技术也在摸索,不少外来猪种因疾病或杂交,一来中国就绝种了。

真正的大潮,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。富起来的中国人都发现,猪肉是吃得起了,可是猪不够吃了。

虽然到1982年,中国一年的肉猪出栏头数已突破2亿,但还有上升的需求和空间。

“养的不如杀的多” ,是老人形容当年养猪状况的一句话。

 救救回锅肉!

▲1978年,山东蒙阴县遍地黑猪

土猪长得太慢了 ,实在没法满足中国人的肉食需求。

一头猪,要长到200斤左右才算成年,土猪要长这么大,至少需要8-9个月,有些种类要一年以上。

而一头“洋猪”,半年就能长到200-300斤,生长周期大大缩短,出栏更快,卖相也更好。

如此疯长,才能跟上中国人越吃越快的胃。土猪从此被甩在了后面。

久而久之,随着洋猪遍地,土猪式微,中国人脑海里的猪,也就成了白色。

要是一年不杀土猪,只吃洋猪,土猪的血脉,也许会被保护得更好——回想当年的老人这样说。

这当然不可能。即便土猪洋猪一起上,到今天也不够中国人吃的。

到2017年,中国猪肉年产量,仍然高踞全球第一。这一地位,中国早已维持了多年。

当年,全球猪肉产量为11103.4万吨,单是中国,就占了5544.9万吨,约等于全球一半。然而,那年又进口了119万吨猪肉——还是不够吃。

猪肉需求越大,洋猪越受欢迎,土猪越来越没人养了。

 救救回锅肉!

©  南方农村报

除了不够吃,土猪消亡的另一原因是,不够瘦

我们今天吃的肉猪,按经济类型划分,大致可分为三种:脂肪型、瘦肉型、肉脂兼用型。

成华猪一类土猪,基本属于脂肪型猪 ,特点是生长周期慢,脂肪含量高。

一头土猪的瘦肉率,只有40%左右,胖出一身褶子,腿又短,站起来肚皮都快贴地了。

 救救回锅肉!

©  桂林市农业局

而丹麦长白猪、杜洛克猪一类“老外”,多数属于瘦肉型  

一头丹麦长白猪,6月龄就能长出60%以上的瘦肉。这效率,可能比人类肥宅健身6个月都高。

随着中国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,对瘦肉的需求也日渐增长。

从前难得吃顿肉,就吃肥的,好好享受脂肪;后来生活好了,为了口味和健康,就爱吃瘦肉了。

十亿人都想换换口味,那影响可就大了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