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canyin365.net

立夏到,吃三鲜

  当太阳到达黄经45°,意味着北半球的春天过去了。“斗指东南,维为立夏,万物至此皆长大,故名立夏也。”立,开始的意思。立夏表示告别春天,进入夏天了。

  余世存在《时间之书》里写,无论南北差异如何大,“立夏”都是农耕社会极重视的节气,周朝时,立夏这天,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“迎夏”,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。

  我朝植物私塾创始人张新宇抱怨:问了一圈,除苏州外,大部分地方都说立夏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,都要去农忙了,张新宇纠正我:农忙就是立夏最大的活动。

  不禁恍然。  

  张新宇最近在位于良渚的办公室里张罗着植物私塾的“节气”课程。在良渚,“立夏”那天要吃立夏饭

  立夏饭本身没什么特别,无非是吃当地最新鲜的东西。比如在临安,这碗“立夏饭”里必有笋,这种笋还有个特别的名字,健脚笋,寓意吃完后就要去干活了。

  良渚立夏饭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当天大家不在屋里生火做饭,一定要去屋外,用石头垒一个灶台。也是立夏这一天,大家不计较是否介入了别家的地盘,甚至可以去别家田地里采菜

  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成因,《礼记·月令》早就说得很明白了,“蝼蝈鸣,蚯蚓出,王瓜生,苦菜秀”。立夏一到,温度合适,可以进行户外活动了,日照够了,农作物生长旺盛。青蛙聒噪迎夏,蚯蚓忙着翻松泥土,乡间田埂的野菜争相出土,大自然欣欣向荣。

  然而,如今村庄的居住模式变了,节气赖以存在的场景也不成立了。正所谓,物无妄然,必由其理。

  在江南,立夏意味着正式进入雨季,雨量日均增多。“多插立夏秧,谷子收满仓”,南方早稻插秧的农忙就在此时。

  在松阳担任全息自然农法督导员的李明山提到两句古话,“立夏不下无水洗秧,立夏大下大水冲坝”,“立夏晴要雨到清明”,说的都是立夏对于接下来晴雨天的决定性意义——立夏这天如果是晴天,接下去也会以晴为主,甚至到第二年的清明节气才会下雨,需提防干旱;反之则要当心大水,冲毁水坝。

  至于别的,李明山也是这句话:没什么特别啦,立夏时节大家都去忙啦。

  不过,我们注意到,在立夏这个时间段前后,松阳人有吃乌饭的习惯,但定义乌饭时间用的是农历,今年农历四月初八是阳历5月8日,和5月5日立夏只差了3天。

  “四月八,取柴汁蒸乌饭”,柴汁就是一种叫南烛柴、乌饭柴的树叶捣碎取的汁。农历四月初,南烛树叶正好长得茂盛。

  黄永松曾应松阳政府邀请,带领其“汉声”团队编撰《松阳传家》一书。书中提到,松阳山区百姓,常常在四月初八日烧制乌饭时,多烧一些,烧“坚”一些。自家食用、馈赠亲友外,多放在篮中挂于通风处,有的装在“蒲焯”里,可以存放好几天不变质。

  既然说到了吃,对生活品质有讲究的苏州人就有“立夏尝三鲜”的习俗。至于“三鲜”是哪三样,众说纷纭,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叶正亭在其著作《吃在苏州》里从多个维度释意了“三鲜”。“地三鲜”是苋菜、蚕豆、蒜苗;“树三鲜”是樱桃、梅子、香椿;“水三鲜”为鲥鱼、刀鱼、河豚。《风雅四季,苏州节令民俗》里也认为,“三鲜”就是“三新”,家家户户都要用樱桃、青梅、穗麦这三样时新食品供奉祖先,

  说法很多,但蚕豆被认为是“三鲜”之一的拥戴者较多,因为苏州人实在太爱吃蚕豆了,而蚕豆的季节很短,一般只有7-10天,所以当地人夸张起来,一天要去两次菜场。

  “立夏前一个多月,苏州菜场就有蚕豆了,但那不是本地的,不好吃,苏州人一定要在立夏那会儿,吃本地蚕豆,天天吃豆”。在苏州凯悦酒店工作的本地厨子Oscar说,时间一到,他就会去葑门菜市场买蚕豆,上午下午两趟是真实存在的。吴江青、太仓牛踏扁两个品种最有名。最主要看新鲜度,最好是当天采摘,且未满两小时,豆荚的叶柄还没发黑的。

  除了蚕豆,立夏前后,他也会采购新鲜蒜苔、红苋菜,以及肉,Oscar对于到底是哪三鲜没有执念。

  苏州人对吃肉一直有时令的讲究,才有了春天酱汁肉、夏天糟肉、秋天扣肉、冬天酱方的习俗。在春夏交接的“立夏”节气里,也有专属的肉,Oscar认为,那就是南乳汁肉。

  南乳,就是腐乳,用的是苏州本地产的玫瑰花做成的玫瑰腐乳,香气浓郁。做法和酱方差不多,但在焖好以后有个蒸的过程,所以肉很嫩很酥,而且没有油,适合天热起来吃。Oscar做过一道创新菜,腐乳肉配蚕豆泥,用的都是立夏的时鲜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