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canyin365.net

牛蛙「入侵」中国餐桌史

如果不是网红店「哥老官」的牛蛙被检出违禁兽药代谢物,很多人对牛蛙的美食影响力可能还毫无察觉。在鸡鸭鱼、猪牛羊的包围下,牛蛙,一种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细看的动物,凭借独具特色的「又丑又鲜」,把无数街边小店捧成了特色餐馆。

其实,中国人食蛙的历史非常久远,这种繁殖能力极强、一到冬天就被冻得傻不楞登的两栖动物,拥有两条弹跳过千万次才练出来的结实后腿,吃过的人都知道,这两条腿肉质鲜嫩、爽滑弹牙,不是鸡腿胜似鸡腿。 麻辣田鸡、泡椒田鸡、豉香田鸡、三杯田鸡、红烧田鸡、爆炒田鸡……不管你来自祖国东南西北哪个地方,总有一种做法能征服你挑剔的味蕾。

牛蛙「入侵」中国餐桌史

说到这里,爱吃的你也许发现了,为什么曾经火遍大江南北的「田鸡菜系」,如今却换了个主角,成了牛蛙的天下?田鸡和牛蛙是一种东西吗?当然不是。一般说来,田鸡在中国指的是黑斑侧褶蛙,成年蛙体长约 6~7 厘米,属于中国的「三有动物」。而火遍全国的牛蛙,指的是美国牛蛙(Lithobates catesbeianus),体长一般在 8~12 厘米,最大体重可达 2 kg,被 IUCN (世界自然保护联盟)列为全球 100 种最具危害的外来入侵种。

至于外来者美国牛蛙如何取代本土田鸡,「入侵」了中国餐桌,则是一个几代人苦心经营近百年的财富故事。

01 漂洋过海上餐桌

1961 年 9 月 3 日,古巴总理菲德尔·卡斯特罗带着工业部长切·格瓦拉一起,到访中国驻古巴大使馆。那时中苏论战已经开始,但中古关系还在蜜月期。几个月前,切·格瓦拉才到访过中国,对「北京鸭」印象深刻,连带着卡斯特罗也对中国菜十分感兴趣,经常去使馆解馋。

这天中午酒足饭饱后,中国驻古巴大使申健提出,能不能购买一些古巴牛蛙活体,运回中国试养。

卡斯特罗一听,慷慨表示别买了,我们送点给中国。经过两国专家仔细研究,次年,一共 400 只青壮年古巴牛蛙搭乘专机,从哈瓦那出发,在捷克布拉格、苏联莫斯科两次转机后,终于抵达中国。中方非常重视,周恩来总理特意写信感谢卡斯特罗。途中一共死亡 11 只牛蛙,中方还派专人挨个解剖,搞明白了死亡原因,反馈给古巴。

 牛蛙「入侵」中国餐桌史

1962 年《人民日报》和《新民晚报》对「牛蛙外交」的报道

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。同属社会主义阵营,彼时中国还处于三年困难时期,钱不够,粮也不够,而古巴自从 1910 年代引进美国牛蛙,已经把牛蛙养殖发展成了经济支柱型产业,每年出口都能赚取数目不小的外汇。

中国人打牛蛙的主意很久了。  

早在 1924 年,台湾就引进了 500 只美国牛蛙,希望发展养殖业,不幸失败。1935 年,上海一沈姓商人也开了家「上海养蛙场」,专门叫卖美国牛蛙,号称「珍宝巨蛙」开出 24 元一对的天价,相当于普通工人的一个月工资。当时人人都知道,田间地头有吃不完的田鸡,供需关系严重不平衡,沈老板创业惜败。1950 年代,国内研究机构又多次从日本引进美国牛蛙,因为缺乏养殖经验,无一成功。

原本以为有了 400 只古巴牛蛙做种,还有古巴专家的指导,牛蛙能顺利在中国扎根。但随着中苏决裂,古巴站在苏联一边,专家也撤出中国。不久之后,文化大革命席卷大陆,这群古巴牛蛙无人看管,最终流入农田。

1980 年代,改革春风吹过祖国山河,也重新吹开了牛蛙这本「致富经」。  湖南省率先重启牛蛙养殖,从美国引进牛蛙进行繁育,大获成功,福建省和广东省立马跟上。当时全靠养殖户自己摸索,饲料种类五花八门,蚯蚓、蝇蛆、鱼干、蚕蛹等都是牛蛙的食物,因为缺乏科学配比,亩产有限,但牛蛙的美味已经在国内流传开来。

1984 年,国家主席李先念以国宴招待美国总统里根时,就上过一道闽南名菜「石鳞腿」,但并不是用传统的石鳞(棘胸蛙),而是取中国养殖的美国牛蛙腿入菜,让习惯「牛蛙腿裹上鸡蛋液、蘸点面包糠、下锅炸一炸」的里根赞不绝口。

1988 年,牛蛙市场收购价格达到每公斤 50 元,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这一年,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可用于生活的年收入为 1119 元,每个月 93.25 元。

至此,牛蛙已经漂洋过海,正式跳上了中国餐桌。但如何让爱吃、好吃、懂吃的中国人都能吃得起牛蛙,是所有想从牛蛙身上掘金的人们都要考虑的问题。

02 被偏爱的牛蛙

推动牛蛙「跳」入寻常百姓家的,是商品化饲料的发明和推广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